一家地图公司与一家位置信息公司的牵手,“智慧交通系统+精准基站网络”,这是双方达成合作的基础。
8月17日,高德地图与千寻位置宣布达成战略合作。未来,双方将为共同为用户更好的提供“地图+定位”解决方案。同时,两家公司合作研发的无人驾驶相关联的内容最快将于年内上市。
高德是一家提供地图信息服务的网络公司,千寻位置则是一家依托北斗卫星和地面基站提供高精准定位服务的科技公司。两家企业此次合作的核心内容之一,直指未来无人驾驶的关键——高精地图与高精定位解决方案。在发布会现场,高德地图执行总裁韦东与千寻位置CEO陈金培曾多次提到有关高精度地图与未来出行的信息。
据汽车预言家了解,高德地图始终致力于搭建智慧交通系统,为日后实现高精度地图为无人驾驶做准备。而千寻位置则依靠北斗卫星和全国大面积铺建的地基增强站形成的“基站网”,同时以自主研发的算法,让目标位置能够精确到以厘米为单位。“智慧交通系统+精准基站网络”,这是双方达成合作的基础。
据汽车预言家了解,此次高德的合作方千寻位置是一家定位公司,其核心竞争力是基于北斗卫星定位系统提供高精度定位服务。千寻定位已经依托所搭建全国1450个地基增强站,构建了一张全国式的基站网,同时形成对于大数据的自主研发算法。目前,千寻位置已能在全国大部分地区7×24小时不间断地为车辆提供精准定位等功能。
对于拥有庞大实际数据的高德地图而言,千寻定位将助推高德高精地图业务的发展。目前高德在高精地图领域已经建立起了领先于同行业的技术优势。高德地图已完成国内大多数高速公路的高精地图采集,并建立起“自主采集+众包采集”的高精地图UGC体系及自动化的数据生产模型,实现了从数据发现、调度、采集、处理到上线的自动化流程。
据了解,以目前研究无人驾驶的传统车企为例,研发者迫切的希望去提升车辆应对复杂路况的分析能力及处理海量数据的能力,而这一需求单纯的像过去依靠“传感器+控制管理系统”的解决方案已经没办法实现。
据千寻位置CEO陈金培所说:“依靠高精度地图+高精度定位的深层次地融合在未来更适合去扮演这一重要的角色”。
采访获悉,高精度地图的发展有着几个技术壁垒,其中一点就是对定位精准度的要求。目前地图定位精准度基本保持在以米为单位,而高精地图的精准要求至少达到厘米级别,这为发展高精地图的定位提出了很高要求。而高德地图的合作伙伴千寻,已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成动态厘米级和静态毫米级的定位精度。
高德地图执行总裁韦东在采访中对汽车预言家表示:“两家公司的合作正好处于关键的技术契合点,这是双方走到一起的最终的原因。”
事实上,高精度地图与高精度定位的深层次地融合对于未来无人驾驶产业的发展而言,更类似于无人驾驶网络中作为“基础设施”的搭建部分出现。而高德和千寻也明确说:我们要做的就是为未来铺建基础。
据了解,有关于无人驾驶、无人驾驶未来方案的研究,一直以来都被分为阴、阳两派。
一种是车辆利用传感器的探测以及激光雷达的三维立体扫描去感知周围的世界。而车载的控制计算机则必须要像人类大脑一样去决定有必要进行的操作。这一分类更多聚焦于未来交通的终端——产品,这也是目前绝大多数传统车企都在走的技术路线。
另一流派就是高德与千寻位置所指要做基础设施的铺建。这一流派研究方向的内容着眼于未来交通的全局。以最终希望可以让车与车、车与基站、基站与基站之间进行互相通信,以此保证获得实时路况、道路信息以及行人信息等一系列交通信息,并以此数据形成类似云端的大数据存储,来提升无人驾驶的安全性。
然而,包括传统车企以及深耕于高精度地图研发科技公司眼下都已经意识到,必须要让两个流派有效结合,才能让无人驾驶这一终极目标得以达成。毕竟,前者针对解决相对精度和安全防范,后者解决绝对精度,二者之间相辅相成。
在高德与千寻来看,虽然无人驾驶的研究方向有着流派之分,但这绝不影响高德和千寻专注于在无人驾驶发展进程中有关于基础设施铺建的过程。
采访中,韦东明确说:“未来高精地图+高精定位势必将成为自动驾驶方案实现路程中的基础设施,传感器、激光雷达等将会与之发挥融合作用。但不论什么派别,我们和千寻要做的就是先把基础做好”。
伴随此次高德与千寻牵手,外界或许更迫切的希望了解,高德这家地图企业未来在发展趋势上与竞争对手究竟有什么不同?
不久前,百度宣布阿波罗计划,希望打造一个“汽车界的安卓”,并宣布超过50家合作伙伴。相比之下,高德此次的合作阵仗似乎小了很多。然而,在汽车预言家看来,对汽车业而言,高德与千寻合作,对行业的影响远不止于此。
对百度而言,理想的情况是,阿波罗计划给百度带来大量车企共享数据,百度可以基于此加速人工智能的发展,并挖掘新的商业模式,甚至逐渐在汽车行业掌握话语权。
在互联网时代,大数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也正因为如此,百度所宣称的合作伙伴,大多数仍处于观望状态。而百度目前最大的筹码,就是其在高精度地图和定位技术上能为合作伙伴提供帮助。
相比之下,尽管高德在人工智能的算法技术上逊于百度,但作为专业的地图厂商,高德在高精度地图上的研发能力和数据积累均强于百度。千寻则是国内首屈一指的定位服务商,千寻与高德深层次地融合的地图+定位解决方案,效果将明显强于单独的项目级解决方案。
从这个角度来看,高德与千寻的合作,不仅能为整个汽车行业提供成本更低、安全性更高、效果更好的解决方案,对车企而言还不用担心将核心数据拱手交与他人。在这样的选择面前,车企并不难做出决定。
依照现有的汽车平台打造纯电动汽车,北京现代深谙消费者需求,替用户节省了开销,把钱花在更实用的地方,造出更能打动市场的产品。
8月7日,北京现代新EV上市。这辆首款合资纯电动汽车不仅享受国家和地方总计6.6万元的双重购车补贴,还额外享受北京现代2.3万元的环保基金优惠,最终的实际购车价格仅低为11.08万元和11.38万元。
此次新车的上市可以说打破了目前中级电动车市场仅有进口品牌或自主品牌的单一格局,以合资电动汽车这一特有的身份凭借超高的性价比,填补了目前这一细分市场空白。
毕竟售价代表着成本,虽然纯电动市场较之前有所打开,但仍未能做到像燃油车一样技术的普及。那么新车怎么来实现的以合资品牌的身份和产品力搭配超越自主品牌的价格去走向市场?这样做的北京现代真的还能盈利吗?
至今,北京现代在中国汽车市场已走过整整15个年头。从初创发展再到完善,北京现代这一合资企业在国内汽车发展史上也创造出多个神话,伊兰特正是北京现代在中国汽车市场一战成名的产略性产品。
据了解,截至目前,伊兰特品牌累计销售已经突破1200万辆。这一庞大的体量下意味着,目前的北京现代拥有着对于伊兰特单品完善的生产、研发及零部件供应体系。“成熟”显然慢慢的变成了伊兰特品牌的最好代名词。
如今,新伊兰特EV与悦动在车身整体设计与内饰风格上几乎保持一致。虽然新车的底盘与发动机舱做出了颠覆性的改动,但也极大的缩减了新车的研发成本。
此前,有业内人士对汽车预言家表示:“如果未来的电动车不能与量产车共享配件,那么电动车的规模就一定难以扩大。”显然,北京现代选择以量产原型车基础开发,正是在做着这样一项长远的打算。
据了解,一个完善的纯电动车的平台体系的研发成本超过100亿美元,而研发一辆成熟中高级电动汽车成本也高达数千万。新伊兰特EV选择以量产车型为基础,意味从螺丝、门板这样的零部件,到整车的框架均可与原车型通用,大幅度的降低生产所带来的成本,将最终受益让渡给消费者。
共平台生产,配件通用。以这样的方式平缓的向电动时代过度,北京现代显然已深谙这一道理,毕竟高额的研发成本不单单是需要消费者承担,对于一家前行的企业来讲,巨额的研发投入又无法立竿见影的实现利润回报,对公司怎么样保持健康的财务情况就成了天大的难题。
这辆首款合资品牌的高品质电动中级车——新伊兰特EV,集结了目前北京现代技术中心和现代汽车烟台技术研究所在电动汽车方面的最为精尖的研究成果。
据了解,新伊兰特EV通过最为科学合理的布局搭配了目前优于同级竞品的的电机、电池系统,实现了13.3kwh/100km的同级最低能耗。
新伊兰特EV在电动车关键的高压系统单元上,做出了极大的提升,并实现了体积更小,驱动系统效率高。所搭载的第3代再生制动系统实现了制动能量回收效率更高。
高功率、高效率的电机系统也使得新伊兰特EV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成工况下的13.3kwh/100km能耗以及超长的一度电续航7.58公里的续航能力。新车上市前的试驾会中诸多汽车从业者均表示:这辆电动车在驾驶过程中,几乎与普通燃油版车型的驾驶感受相差无几。
此外,新伊兰特EV独有的EPCU控制模块包含了整车控制器-VCU、电机控制器-MCU、直流变换器-LDC,以保证从车辆驾驶模式控制到驱动电机的驱动状态再到车辆动力输出都得以实现最佳的工作状态。
现代独有用于适配全电驱动的空调压缩机,经过控制效率的提升,强调制冷效果和能耗的平衡。所搭配的高效率电池实现了30分钟快充,并保证充满80%电池的电量的设定,极大缩短用车充电周期,这一功能的实现,倘若新车有计划普及未来的出租市场意味着将会提升巨大的竞争力。
同样是这块高效率电池,配备力神的三元镍钴锰酸锂电池组,具有高单位体积内的包含的能量以及出色的低温性能。依托陶瓷涂层隔膜保护,使得安全性相比于磷酸电池有了极大的提升。同时,锂系电池拥有比铅酸电池更高的能量和功率密度。
在控制了开发成本的情况后,加大对产品实际功能的研发投入。很明显,北京现代知道消费者的真正需求是什么。
15个年头、1200万的保有量,北京现代太清楚一款什么样的产品符合消费者的胃口。历久弥新的伊兰特品牌,不但有合资品牌的成熟技术为依托,而且在价格上又可以媲美国产品牌的竞品,伊兰特品牌显然有着得天独厚的市场软实力。
从极低的落地价格搭配的高产品力的策略来看,北京现代显然希望新伊兰特EV未来能够在这一细分市场成为走量的一款车型,伊兰特品牌车型的天然平民化气息更符合这一定位。
此外,处于这一细分市场的潜在客户对于产品质量与耐久性有着极高的需求,伊兰特历经多年的市场打磨,廉价、实用的零部配件更贴合用户的需求,让这辆最为成熟的产品作为向新能源市场的过渡产品显然在合适不过。
伊兰特品牌成熟的平台和技术水准搭配更优质的电机、电控及电池这些硬件设施,现代品牌用伊兰特EV对公司未来进军新能源市场似乎更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未来,北京现代将保持每年一到两款新能源产品推向新能源市场,并保证新能源车型销量占比现有车型的超过10%。对于未来的发展,北京现代显然信心满满,而新伊兰特EV正是为北京现代开了一个好头儿。
从最初创立起,BMW M公司已走过45个春秋。2017年,BMW M嘉年华将首次走出德国,来到中国上海F1国际赛车场,让中国的M粉零距离体验BMW M的激情。在那一刻到来之时,我们将先重温它四十五年不朽传奇。
1972年,BMW M诞生,世界开始通用闰秒制。从此,我们的生活每年增加了1秒,而BMW M百公里加速从第一代BMW 3.0 CSL的7.7秒减少到如今M4 GTS的3.8秒。次年起,BMW 3.0 CSL着饰以蓝紫红三色条纹彩绘加入到ETCC(欧洲房车锦标赛)和DRM(德国汽车冠军赛)之中,并6次夺得ETCC冠军。
1978年,BMW Motorsport GmbH制造出全新车款BMW M1,加入字母“M”的车名体系也从此诞生。这款中置发动机的纯种跑车获得了巨大成功,既体现赛车性能又适合日常驾驶,这也成为BMW M一直沿用至今的造车哲学。
1986年,转战房车赛事的BMW Motorsport GmbH研发出“有史以来最成功的高性能车型”——BMW M3。第一代M3(E30)以1628天内拿下1436次胜利的骄人战绩,成为5年内国际房车赛事中无可置疑的领导者。
1992年,BMW Motorsport GmbH推出BMW Individual个性化定制业务,同时也为汽车世界开启了追求极致个性化风格的大门。有人评论说,这正是以客户为中心理念的最高境界。随后一年,BMW Motorsport GmbH正式更名为BMW M公司。
2009年,BMW M迎来了真正的产品线扩展,其高性能特征通过BMW X5 M和BMW X6 M首次引入到BMW X车型细分市场。创新研发的双涡管双涡轮增压高性能V8发动机,上限功率555马力,峰值扭矩680牛米。它是全球首款在气缸列连拱处配备排气歧管并采用双涡管双涡轮增压技术的机型。气缸列之间的V形空间内配有涡轮增压器和催化转化器。这种配置造就了M车型典型的自然响应特性,并提供线性化动力输出以及更平缓的扭矩曲线。
2014年,第五代M3(F80)如约而至,孪生的双门轿跑车版则改归于一年前正式推出的BMW 4系,命名为M4(F82/83)。延续M家族一直以来的高性能血统,BMW M3、BMW M4双门轿跑车和BMW M4敞篷轿跑车均搭载了M部门最新打造的S55直列6缸双涡轮增压发动机。在车身减重方面,三款车型将“智能轻量设计”理念发挥得淋漓尽致,实现了车辆操控灵活性与燃油经济性的最优化。
在三款车型的研发过程中,BMW专业赛车手在德国著名的纽伯格林北环赛道上对车辆进行了大量测试,通过技术专家的无数次调校才使得新车的性能臻于完美。
2016年,随着BMW M家族新成员——全新BMW M2双门轿跑车的正式上市,它是BMW M在紧凑型高性能车细分市场的全新力作,也是BMW M家族的最新入门级车型,它的到来标志着BMW M九款核心车型已全部引入中国。
M2不仅继承了名噪一时的BMW 1M双门轿跑车的衣钵,还承袭了第一代BMW M3、BMW 2002 turbo以及传奇车型BMW3.0 CSL的设计理念与精髓。作为一款后驱车型,全新BMW M2在同级中独树一帜,可提供最为纯粹、经典的驾控体验与丰富乐趣。
- 上一篇: 国产又大又粗又爽视频网站大全
- 下一篇: 会议活动 首页 - 中化新网